大厂硬件梦:字节、腾讯“向首”,华为、小米“向手”
苹果发布会再次令网友失望!相比iPhone新机配色丑上热搜,反而苹果手表和AirPods这两款可穿戴设备更让人期待。
这次,Apple Watch首次增加睡眠呼吸暂停提醒功能,而AirPods Pro2以听力健康为卖点,新增听力保护和测试功能。
说起可穿戴设备,每一个可穿戴设备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个智能计算中心,就像移动终端曾经把如日中天的个人电脑扫进历史的角落一样。
在新能源车还未掀起浪花的2012年,谷歌就推出了一款智能眼镜产品Google Glass,艳惊四座。然而耀眼的新星很快黯淡,反倒是苹果的蓝牙耳机产品AirPods ,以实打实的销量刮起了TWS(真无线立体声)风暴;日前又被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爆料称,正在考虑加入Meta的智能眼镜战场,由Vision Products Group事业群研发一款类似于Ray Ban Meta的AI智能眼镜。
从耳朵上的战争打响至今,可穿戴设备的战火四处燃起,产品的功能区域主要集中在两个人体部位:一是头部的耳机、眼镜、头盔等类型,二是手部的手环、手表、戒指等形态。
两条路线的分野,在国内互联网和手机大厂们的选择上,也能看出清晰的界限。以字节跳动收购Pico、腾讯一度中意黑鲨为代表,TCL旗下的雷鸟、被吉利“复活”的魅族,以及一众创业公司Rokid、Nreal等,纷纷选择了头部路线,在智能头盔、眼镜上押了重注;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则在耳机之后持续发力手部路线,各种智能手环、手表产品已然收获不菲的市场回报,OPPO也没有被三星、苹果落下,早早申请了智能指环相关的设备专利。
手握流量的网红企业家们,更是把可穿戴设备视为变现的良田。罗永浩淡出交个朋友直播间后的心力,主要放在了研发AR眼镜类产品的细红线科技;360董事长周鸿祎在锐评国产新能源车之余,还亲自跑到小杨哥的直播间里,给自家新出的智能手表带货。
当下,智能化的电动车抢先一步占领了“人车家”生态的中心位置。可涉足可穿戴设备的大厂们,仍没有放弃再造一个用户入口的野心,且不断有新玩家下场入局。这场“首与手之争”中的巨头大厂与初创企业、软件平台与硬件公司,到底谁能成功笑到最后?
Part.1
字节、腾讯向首,华为、小米向手
以平台模式起家的互联网大厂们,选择头部类硬件居多,以手机为业务生态核心的硬件大厂们,则大多会围绕着手部开发产品线。这与二者自身的资源、禀赋以及优势,息息相关。
字节在收购Pico上的竞价胜出腾讯,虽然发生在元宇宙狂热期的2021年,但后者从2015年就开始低调组建VR部门。马化腾更是在2020年的全年总结上,特别强调VR/AR作为下一代全息互联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内大厂的业务布局,往往能看到国外大厂的影子。2014年,扎克伯格的Facebook就斥资20亿美元买下了VR头显公司Oculus。纵然他认为VR需要至少10年来普及,但为了All in元宇宙还把公司名字都改为了Meta。
腾讯、字节同为互联网社交巨头,用户流量不逊于Meta,又分别在游戏、短视频两个领域称霸,属于是拿下了硬件类产品最容易缺乏的内容优势。因此,以90亿元的天价劝退腾讯后,有字节内部高管曾豪言称,“准备好为VR项目烧掉300亿元”。
可是不到三年,“向首”的惨剧便在去年底写下了终章。据相关媒体报道,Pico曾经1600人左右规模的团队,OS部门约400人转岗;市场、游戏、视频部门近千人,裁撤了近400人;剩余的硬件部门仅200多人。整体的人员变动比例近半。
与Pico失之交臂的腾讯,扭头试图以不到30亿元的价格,拿下同样有眼镜产品的游戏手机品牌黑鲨,最终还是在圆梦路上急踩了刹车,转而与Meta达成协议,成为Meta VR头显在国内市场的独家销售商,正式开售时间定在了今年年底。
与“向首”的大跃进失利不同,“向手”的华为、小米们近些年反而赚得盆满钵满。调研机构Canalys最新的研报指出,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出货量达到4430万台,增长率仅为0.2%。
不过,其中华为和小米在出货量和市场份额上均实现了显著增长,尤其是华为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大增40%,位列全球第二。苹果以770万台的出货量和17.4%的市场份额稳居市场第一,出货量却同比下滑了5%。刚刚结束的秋季发布会上,苹果拿出了Apple Watch S10和第四代AirPods,前者如预期般的惊喜不多,后者则可能是迫于市场压力,把标准版的价格降到了千元以下。
另外,华为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华为智能穿戴产品全球累计出货量已超1.5亿 。小米集团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IoT收入达到268亿元,同比增长20.2%,主要增量来自其他平板、智能大家电和可穿戴产品等。
同样是从自身优势出发,雄心勃勃地进入可穿戴赛道,互联网大厂与手机大厂却没能同此凉热。究其原因,还需从苹果掀起的可穿戴***过程中寻找。
Part.2
谁是下一个TWS?
2016年的苹果秋季发布会之前,AirPods 相关的产品信息一直处于高规格的保密工作当中,为此苹果甚至没有找供应商进行大规模的量产。
发布会上,时任首席营销官的Phil Schiller,先是宣布 iPhone7系列手机将取消3.5mm耳机孔的配置,感受到现场观众的一致疑惑后才缓缓解释道,他们推出了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AirPods。
20世纪末问世的蓝牙通信技术,让世界上第一款头戴式无线耳机于2000年诞生。但16年后以两个独立耳机的形态出现的AirPods,领先性地解决了左右声道声音同步和延迟的问题,仍算是开创了业界先河。
不过,1588元的高昂价格还是让AirPods在上市的头一年里饱受诟病。直到2017年末,AirPods 在谷歌上的搜索热度出现反常的增长,且几乎全部来自用户体验后的自发式传播,最终持续到2019年苹果发布第一代AirPods Pro后,一个名为TWS的崭新蓝海市场彻底爆发。
有第三方统计的数据显示,受苹果AirPods系列产品的影响,从2016到2018年,中国蓝牙耳机市场规模从18亿增长到63亿,出货量和产品单价都大幅提升。
可穿戴设备赛道的日渐茁壮,少不了Google Glass这种概念性产品的前瞻引领,更离不开像AirPods这样真正解决了市场上用户需求的痛点,完成商业闭环为产品的持续迭代积蓄力量。
TWS品类的成功,需要苹果超前的技术储备,以及对乔布斯“创造需求”理念的践行。AirPods上市后的前三年里,市场上能够做到与之体验相差无几的产品,如凤毛麟角一般难找,因此才让消费者认同昂贵的价格带来的独一无二的体验。
不过,可穿戴设备市场近年来面临了一些挑战,尤其在苹果公司未推出新款产品的背景下。去年,虽然进行了一些小幅升级,但缺少新款AirPods的发布,整体销量不尽人意,影响了苹果可穿戴设备部门的收入增速。
可以说,苹果这次可穿戴设备是自2022年底以来最重磅的更新。
国内的手机大厂跟随苹果的脚步,从Apple Watch到AirPods,吃饱了后发者的红利,自然也看到了Apple Vision Pro的失利。在需求洞察上无人出其右的苹果,在向头部路线的尝试中同样败下阵来。
根据调研机构 IDC 的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在美国推出以来,苹果的头显产品Vision Pro并未取得预期的销售成绩,第三季度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与第二季度相比下降了75%,预计全年全球销量不会超过50万台。
苹果的Vision Pro产品过重、内容匮乏等不容忽视的缺陷,与字节Pico沦为小众玩具的原因如出一辙。但互联网大厂仍有不得不优先攻下头部类硬件的理由。
华为、小米等手机大厂与苹果一样,本身已具备了移动终端的用户中心,开发手部类型产品可以依托手机屏幕的显示功能,共同组成产品的完整体验。字节们作为互联网平台型大厂,拥有海量的线上内容和用户,需要的是找个合适的硬件载体进行移植,以提高用户粘性和活跃度,独立具备视觉体验效果的眼镜、头盔类产品显然才是上上之选。
另外,真正有机会取代手机的下一代智能计算中心,大概率不会是体积偏小、形态受限的手部类产品,因此苹果们提前布局头部类产品进行防守,也是必要之举。只不过,他们都暂时受到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惩罚。
Part.3
大模型不是万能药
从2022年底席卷全球的AI大模型浪潮,经历了一年多的狂奔终于碰到了难以撼动的礁岩,那就是如何落地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同一时期,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在2023年底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复苏迹象,搭载了大模型的AI手机、AI PC络绎不绝地被厂家端出来上桌。
可穿戴设备能否借势乘上这一波AI大模型的东风,找到推翻手机的***之路,每一位赛道内的玩家哪怕暂时拿不出确定性的答案,却也必须先上了车再说,因为新玩家们已经挥舞着拳头跑步入场。
今年的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由前苹果设计总监领衔的初创公司Humane喊出了“手机能做的,AI Pin都能做”的口号。这款直译为“AI徽章”的产品,日常穿戴位置是挂在胸前的衣服上,通过视觉大模型技术获取实时的外部信息,使用时则主要依靠对话与用户交互,经过大模型技术的助手式处理后,再把结果内容通过激光显示投射到手掌中心。《时代》杂志曾将其评为2023年最佳发明之一。
而在CES(国际消费电子展)2024上亮相的Rabbit R1,宣称搭载了先进的AI大模型LAM,能够实现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学习任务,拥有一块显示屏幕,可以提供比传统智能手机更加直观的交互体验,上市两周就卖出了5万台。
然而这些初登场时的惊艳,苹果Vision Pro和字节Pico又何尝不觉得熟悉。它们看似解决了智能手机目前无法满足的一些需求痛点,但单点突破很快就输给了综合体验。据海外科技网站The Verge披露的销售数据显示,从今年5月到8月,AI Pin的退货量已经超过了购买量。
全新形态的产品们摩拳擦掌,传统可穿戴设备与大模型技术的结合也在试水。Meta透露正在和眼镜厂商雷朋合作打造全新的智能眼镜,使用多模态 AI 的雷朋 Meta 智能眼镜,未来有望达到全视野显示的效果,但官方也表明并不打算大规模销售。国内大厂们更不会停下脚步,今年7月由360集团发布的智能儿童手表产品,号称为全球首款接入了360智脑大模型的真AI儿童手表。
不过,AI大模型技术虽然为可穿戴设备加持了更多样式的交互设计,以及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但目前仍停留在部分场景用户体验上的锦上添花阶段。哪怕是更为成熟的AI手机和AI PC,在用户的实际使用感受中,也只是在修图、搜索、工作等几个主流用途上省时省力。
一款全新形态的消费电子产品,想要继手机之后成为人体上的另一个“器官”,还必须在刚需功能和生态供给上补齐短板。大厂们的硬件梦只是一时踩到陷阱,远没有到梦醒时分。大模型虽然不是那个拯救于水火的万能灵药,但不停下探索的脚步才是找到正确答案的前提。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