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痛恨却打不倒的那个女人,还是离开了我们
今天早上突然得知大法官金斯伯格离世的消息,内心五味杂陈。作为优秀的女性代表,平生为女权、平权而斗争的女性的离去让人痛心也值得缅怀。今日旧文重发以表敬意,也推荐给感兴趣或许还不了解她的同学品阅。
2020年,吊诡的打开方式让人类惊慌失措。当病毒肆虐而英雄的人民奋勇抗击之时,“看见女性劳动者”的话题也愈发的振聋发聩。
从前线女性医护人员卫生用品安全裤事件到女性医护人员集体被剃头事件。从不配拥有姓名独自驾车送酒精的女司机到工地上挥洒汗水的女民工……“女权运动”从根本上追求的“平权”而非“特权”的概念再次随着“被看见”、“要发声”而令人印象深刻。
在38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本期人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生平只“参演”过一部纪录片的特殊人物——现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继桑德拉·戴·奥康纳之后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也是第一位并至今时今日唯一的一位美国犹太人女性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 AKA RBG)。
和往期的影人栏目以优秀作品讲述人物生平的切入点不同,本期我们要从RBG的生平为入口,诚意推荐2018年上映的《女大法官金斯伯格》。这部当年被美国国家影评协会评为最佳纪录片,并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的提名佳作。
首先,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说这位优秀女性的名字,那么先来初步的了解一下这位大法官为什么会被全球的女权运动者推上神坛。
-她通常被视为美国最高法院持自由派立场的大法官之一。
-在成为大法官之前,金斯伯格法律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倡导女权进步成为一项宪法原则。
-她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董事会的成员,并且是联盟在20世纪70年代的总顾问之一。
-1980年,吉米·卡特总统任命她为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法官。
-1993年,比尔·克林顿总统于6月14日提名她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后,并在美国参议院以96:3的投票高票当选,于8月10日宣誓就职至今。
-2009年,《福布斯》将其列入世界百名权威女性。
除此之外,她还拥有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分校法学院和和哥伦比亚法学教授、金斯伯格被威拉米特大学法学荣誉博士、普林斯顿大学法学荣誉博士、哈佛大学法学荣誉博士等众多荣誉头衔。
那么,你是否会好奇这样一位身居高位,拥有巨大影响力和能力的女性,,始终如一的坚持女权运动,宣扬平权主义并身体力行的以实际行动投入其中的人物究竟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而又是以怎样的“铁腕”撼动法律甚至美国宪法的呢?
当你走近金斯伯格,就会发现这样一位身材娇小让特朗普恨得牙根痒痒,甚至把她称之为“最高法院的耻辱”却就是干不掉她的优秀女性、女权战士有着怎样惊人的Women’s power。
不仅要优秀,还要更优秀
金斯伯格并不像大多数美国大法官一样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的中产阶级精英家庭。
她的父亲因为是来自于俄国的犹太人被剥夺了就读机会,而母亲则是第二代移民。但好在金斯伯格的父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而金斯伯格的母亲虽然在她17岁时就因癌症过世,但却在此之前就教导她学会了作为女性必须坚持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成为一名“淑女”——保持良好的教养,不要被无用的情绪比如愤怒所绑架。
第二件事:独立自主——如果你遇到了白马王子有了幸福的婚姻自然是好事,如果没有遇到,那么没什么大不了。生命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上。
而这些教诲让金斯伯格受益终生。
从麦迪逊高中到康奈尔大学,在这里金斯伯格不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更认识了自己的先生马丁,结婚后又在其的支持下继续就读哈佛法学院。
因为父辈经历的种族不平等教育问题,以及当年美国的种族政治迫害。这让金斯伯格一向将推广种族平权视为己任。而当她来到这个法律殿堂中就读后所发生的遭遇,也更使其越发地意识到女权运动——即性别平权的必要性的重要性。
当年的哈佛法学院中,500名学员中仅有9位女性。(喜闻乐见的是,她的孙女也在哈佛法学院就读,而如今,法学院中的男女比例已经对半)
“你能体会到作为女同学中的九分之一,面对500位男同学时的感受吗?”
而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当她相约女性同学一起去图书查阅资料时,被管理员告知“女性不得入内借阅”。
“这是一所招收了女性入学却不允许女性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学校,而你还无法说管理员是错的——他仅仅是遵守了学校的规定。”
在此之后,金斯伯格选择跟随丈夫来到纽约转学到哥伦比亚法学院,也在此成为第一位担任两大重要法律评论(《哈佛法律评论》和《哥伦比亚法律评论》)编辑的女性。
1959年,她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获得法学学士学位毕业。
而毕业之后踌躇满志的金斯伯格再次遭遇了一位女性进入社会体系后的更严重的性别歧视对待——尽管哈弗学院院长强力推荐,毕业后的金斯伯格因为“性别原因”,被当时的保守派大法官费力克斯·弗兰克福特拒绝给予其见习职位。
这一遭遇让金斯伯格更加坚定的站在女性平等权利的道路之上,并终生勇往直前。
关于女性的教育,金斯伯格曾有一段著名的言论。
“我祈祷,如果我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女性可以追求和成就的时代,一个女儿和儿子一样被珍惜的时代,我可能会成为她所希望成为的人。”——RBG
女权=平权,而平权的受益者却不仅仅是女性。
在第一次的就业之路面临性别歧视而碰壁的窘境之后,金斯伯格辗转于法官助理、法学教授、翻译出版刊物并参与创办了美国第一本专注于女性权利的法律杂志《女权法律报道》的多重工作之中。并在哥伦比亚大学成为第一个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并与人合作撰写了第一本关于性别歧视的法学院案例书。
1971年,她参与了著名的里德诉里德案,这是关于爱达荷州法典中明确指出指定财产的管理人“男性必须比女性优先考虑”这一规定,明显违背于第十四修正案禁止性别上的歧视的上诉。也是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一次判定这一性别歧视条例“违宪”,并将平等保护条款延伸至女性权益保护之中的案件。
1972年,金斯伯格合作创立了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的女权计划,并在1973年成为这一组织的总法律顾问。
而在之后的几年里,她作为女权计划的首席诉讼律师参与了众多知名案件诉讼,促成了在法律的众多领域中性别歧视(如:雇主有权合法开除女性员工、婚内发生强暴案件不接受起诉等不平等条例)的结束,并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而她在1973年的佛朗提罗诉查理森案——一名女性空军少尉对于体系中男性可以领取住宿津贴而女性没有,当其询问原因时却被傲慢无理的回复“你能从军就不错了,至少空军还能要你”甚至辱骂,这一典型的性别歧视案件中曾有一段精彩的发言,至今仍配得上女权运动的中心口号。
在发言中她以不卑不亢的姿态、铿锵有力的声音引用1837年废奴主义者啥啦葛林克的平权声明“我从未要求特殊礼遇,我只恳求各位男性兄弟们,别再把脚,硬踩在我们女性的脖颈之上。”
这场精彩的发言让当时在场的所有男性法官无言以对,并以胜利告终。
更加值得称赞的是,致力于“平权”的金斯伯格也不仅仅是将“平权”局限于女性本身。而更有战略性的利用接手的案件,让习惯了享受凌驾于女性权利之上的男人们明白,性别歧视的受害者不仅会伤害到女性,对于男性也一样会因为这种性别不公而遭受伤害。
这就是1975年的威斯菲德诉威伯格案——一位不幸丧偶的鳏夫,独自抚养其子。当他来到当地社会安全局办公室希望申请育儿相关津贴的时候,被告知这一津贴只能由丧夫的女性领取。
金斯伯格之所以接下这一案件的理由也非常充满智慧。因为这一特殊案件显示出性别歧视的广度与深度,从这一点出发而推动平权运动会让男性话语权为主导的社会中引起更广泛的注意,也更能让当时美国最高法院中清一色的白人男性大法官们——这些几乎从未遭受过歧视的生活在象牙塔中的男人们,更清晰的了解到什么是现实。
而这次的案件也最终以全票通过胜诉。
在金斯伯格担任律师期间,她遭受过无数次来自男性法官的当庭嘲笑与不屑,但她始终用自己的气度与智慧从容面对,最终走向胜利。
“在我的生活中,让我最满意的就是我参与了让生活变得更好的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女性……性别歧视对每个人,都是有害的”——RBG
不仅限于法律,还有更多
直至1978年,金斯伯格结束了自己的律师生涯。
也在1980年迎来了其事业的第一个大转折——担任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法官。
而她之所以有任职的机会,就一定要感谢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这位白人男性认为法官需要多样性,而不应该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白人、男性),这让足够优秀的金斯伯格得以接替刚刚去世的哈罗德·利文尔撒顺理成章的担此重任。并且一干就是13年,直至1993年获得大法官提名并最终确认。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在金斯伯格是否可以当选成为大法官的审查听证会上,她发表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声明——关于对合法堕胎的支持。即那句著名的“女性必须拥有对身体的自主权,她才是这个身体的主人”之言论。
“这事关女性的尊严,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是政府来替她的身体决定一切,那她就失去了成为一个完整成熟人类的基本条件。因为她无法对自己的决定,完全负责。”
作为自由派的代表之一,她舌战群雄,让与她政治立场相左的保守派折服。也以96.:3高票当选,奠定了女权先锋的绝对地位。
在她任职大法官之后,也继续坚持自己的平权立场,这在其任职后所参与的多类法案中都有多体现。
对于身在中国而关注女权运动的我们而言,最著名的案件莫过于2016年的全妇女健康诉赫勒斯泰特案件(泛称H.B.2)。在此项意图干涉女性自主堕胎权利的法案最终以5:3否决时,金斯伯格毫无意外的属于那五分之一。
也正是因为这一法案的通过,推动了全球多个原本限制女性自主堕胎的国家的女权运动取得了胜利。
不仅仅对于两性平权,为女性发声。金斯伯格同样立志于为LGBTQ群体争取“性向平权”的合法权益。
而对于此,就不得不提到2015年轰动全球的奥贝格费尔诉霍奇斯案——这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与同性婚姻的重要判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赋予了同性伴侣在全美50个州结婚的权利。
作为一名大法官,一名同性恋婚礼的前司仪,一位LGBTQ权利的倡导者,金斯伯格直言不讳毫不妥协的言论再次影响了公众舆论。
她甚至还嘲笑了保守派们关于婚姻与生育必然联系的辩论。
在辩论当场,她当面质问了一对年过70岁的异性恋夫妻“在你们显然无法生育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结婚?”而使其哑口无言。而这一法案,也最终以5:4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胜利。
当然,除了性别与性向的平权运动,金斯伯格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切的根本——种族平权。
当特朗普作为一个极端种族主义者出现在政治舞台时,一向克制的金斯伯格居然在公开场合发表了对方是个“faker”(骗子)的言论也让人大跌眼镜。
当然,在此之后她也承认自己作为大法官在此职位不应该发表“不当言论”。
为了保护少数族裔的权利,2018年的塞申斯诉迪马亚案的获胜,也为金斯伯格在推翻特朗普执政期间支持驱逐出境的大环境中的议案取得了重要的意义。
“几代人的种族压迫的污点在我们的社会中仍然可见,加快消除种族压迫的决心仍然至关重要。”——RBG
最年长的新生代“美国偶像”
金斯伯格不仅仅只是平权或法律政界人士的偶像,更成为了一切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年轻人们的新一代“美国偶像”。
不要怀疑,在这个年轻人的群体中不仅有女性,跨性别者,还有许许多多的男性存在。
究其背后的原因,就必须引用《女大法官金斯伯格》的纪录片中,出自她孙女之口的其独有的处事之道“声音大不见得能说服别人,因为对别人吼叫会让其产生厌恶从而拒绝沟通。”
而这一行为准则的成功,可以在金斯伯格和保守派大法官尤金史卡利亚政治理念上针锋相对,但私下却奇迹般地是多年的好友上完美体现。
女权运动的平权主义并不是对男性发出攻击,更不是为了产生两性对立。抛开成见,在摒弃传统偏见的基础上勇于发声、理智沟通、两性共同进步才是女权的最终追求。
女权最终的目的不是抢走男性所拥有的,而是找回属于她们本身就应该得到的平等待遇。也是需要抛弃性别固有概念后的大多数人共同发声的一项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双赢运动。
近日微博上热闹非凡的“中国男孩守护中国女孩”tag引起的话题导向越发偏激其实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但也正是缺乏真正的沟通后喊出的空洞口号的必然结果。
多年来女性们在为了同一条件、同一环境和相同付出的前提下得到相同的回报以及不被暴力对待等多方面困境而竭尽全力的进行着艰难的抗争。她们需要的不是男性自我感动的“守护”,而是建立在真诚沟通后所达成的被尊重和不恶意伤害的共识。而这一运动除了靠女性的发声,也同样需要有共同认知的男性群体一同发声。
至于男性们也不需要对“女权”产生过多的敌对情绪。事实证明,足够优秀的男性因为真正的自信,反而更善于倾听与理解,并更乐于承认并接纳同样优秀的女性。(她的丈夫马丁就是个足够好的例子)
这些女性,她们可能不会是你的妻子,但却一定是你的母亲。或许会是你的姐妹、你的女儿——但绝对不是你的敌人。
而作为女性,我们在无数前辈倾其一生铺垫的平权道路上更需要武装头脑,提高自我认知,拿出勇气理性发声,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向一切不公勇敢的say NO!
“为你在乎的事情而奋斗,但要以能让更多人加入你的方式去做。”——RBG
神仙爱情,多舛命运
说完了金斯伯格的职业与政治生涯,再来聊聊她的婚姻与生活。
提起女权的婚姻观,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不婚族”,而金斯伯格显然不属于这个群体。
在17岁时她就和当时18岁的马丁·金斯伯格相知相恋,最终结为夫妻。甚至在其就读哈佛大学法学院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已经有1岁多了。
而当我们开始系统全面的了解这位女大法官时,会发现马丁在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和人生中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和存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马丁,金斯伯格可能仍如此优秀,可是没有马丁,美国最高法院中或许就不会有这位独一无二的犹太女大法官的存在。
如果你因为金斯伯格取得成就从而认定其丈夫马丁对于她只是一个女主外男主内的“贤内助”的存在,那就犯了观念性上的第一个错误。
马丁·金斯伯格本人其实也是法律界的精英人物。他不仅是乔治城大学法律中心的法学教授,更是享誉国际的著名税务律师。
只是在马丁心中,这个虽然娇小可爱却拥有着无限才华与能力的女性身上,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要比自己取得的成就更加重要。所以当金斯伯格成为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法官的第十三年,有机会获得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提名时,马丁便开始竭尽所能的积极主动的帮助自己的妻子运筹帷幄疏通人脉。
以金斯伯格自己的话说“马丁有一个自己的小黑皮本,里面记录着谁都不知道的他独有的人脉关系网”。而正是马丁的超凡人脉运作,最终让她成为当时的最终提名者。
其实在当时的提名者人选中,金斯伯格因为年纪大(当年60岁)又是女性而最不被看好。可事实证明,当她见到时任总统克林顿后,其独特的魅力和见解瞬间征服了这位金字塔顶端的白人男性,以克林顿自己的话说“只有15分钟,我就确定,就是她了!”
而最终参议院96:3的最终投票结果,则更是她绝对能力认可的象征。
不幸的是,多年身患癌症与病魔抗争的马丁最终还是在2010年6月因为并发症去世。这让金斯伯格一度悲痛不已。而马丁在离世前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更是让一向理智且坚强的这位女性在朗读中哽咽。
“你是我一生中唯一爱过的人……”
“看着你一步步升迁至法律界的最高层,真是一种享受……”
“让我走吧……”
这样一对生活中的爱人、事业上的伙伴、精神上的soulmate就此在尘世间结束了姻缘。
在时过境迁后的2017年的座谈会上,回忆起她与丈夫的相恋时,当时83岁高龄的金斯伯格仍旧如少女般羞赧,一边赞赏着这位优秀的伴侣,又一边傲娇的告诉大家“在大一时,我从不和同一个男人约会第二次”来暗示自己的抢手。这样温柔俏皮而动人的时刻,是当她在面对马丁的独有情感表达。
金斯伯格虽然精通法律,却有着和刻板的法律专业大相径庭的浪漫爱好——歌剧。
她认为“歌剧中充满正义与美好”。而这也是她的毕生追求。事实上她还曾经受邀参演过一些歌剧公演,甚至自己还参与了其中的台词创作。
除了歌剧,金斯伯格还有一个酷极了的爱好——健身。
你能想象已经86岁的这个瘦小的老奶奶在健身房使用器械锻炼的场景吗?
关于金斯伯格的健身生涯,还要从她1999年确诊大肠癌开始。确诊后的她虽然经历了多次化疗和放射治疗,但仍未错过一场庭审。也正是为了保持相对健康的体魄,她开始漫长的健身运动。然而不幸的是09年她再次确诊胰腺癌并接受相关手术。2014年她接受了心脏支架手术……在这幅矮小干枯的躯体上,我们再次见证着这位“超级英雄”的声明奇迹。
最后,再说点有趣的,关于“臭名昭著的RBG”(notorious RBG)
金斯伯格首次被冠名为她现在的notorious RBG绰号——改自已故说唱歌手Christopher wallace的notorious B.I.G.这一昵称——在2013年纽约大学法律系学生Shana Knizhnik创建了一个Tumblr,用这个绰号来强调RBG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最高法院谢尔比县诉霍尔德案中的异议。至少可以说,这个名字很受欢迎。随着金斯伯格的知名度和声誉的提高,她的“notorious RBG”绰号也越来越流行。
而这一流行程度显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同名书刊的出版,印有其头像和口号的周边产品的畅销(比如T恤、马克杯),以及RBG运动的盛行,甚至还有极端崇拜者将她的头像纹身以表忠心(对此金斯伯格表示无法理解和认同——谁会喜欢把一个老太太的脸一直刻在身上?)
在接受Slate杂志的戴利亚·利斯维克(Dahlia Lithwick)采访时,同名书刊的作者也曾补充解释说,正是金斯伯格的小体型和巨大的开拓性力量的并存,才激发了这个名字的灵感。
“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一个身材娇小的人——如此的瘦小,瘦小到没有人认为她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坏家伙’。但当你看到她这么多年来所做的一切,这就说明了一切。”
ps想要快速入门RBG?记得一定不要错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这部高分纪录片。
而想以故事性更强烈一些的方式了解一些RBG的过往,不妨看看《以性为本》这部以其为原型拍摄的传记电影。
当然,如果你想更深入细致的了解RBG,还有那本《Notorious R.B.G》等待你的青睐。
相关资讯
全是爽点!《好团圆》36集大结局,是我今年看过最痛快的大结局
请允许我以《好团圆》大结局白百何的两句台词,作为开头。“看着木兰花开,等着小天使的到来,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时光。或许对你们来说,今天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对我们家来说,今天,就是最盛大的节日。”对《好团圆》这部堪称家庭恐怖片的家庭剧来说,这的确是最好的结局。尤..
于正回应不给吴谨言开空调:刚刚得知!我陪她过完生日就离开了
16日,吴谨言在公司里进行生日直播,当天,她戴着金色假发感觉很热,便问工作人员:“咱没开空调吗?”得到的回复是“公司已经下班了,整个大楼的空调都关了”,引发网友热议!17日,有网友在评论区问于正:“怎么不给吴姐开空调?”对此,于正回应道:“啊,我不知道,刚刚得知!..